转自微信公众号 Mr吴有话说(ID:wuswords)
比特币广为人知,今年火起来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公开募币)来势更为凶猛,借助“区块链”、“比特币”等概念的火爆,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出现了数十款不同的加密货币ICO,光ICO筹集和交易平台就有43个之多。
但可以说这些ICO百分百都是骗局。要理解这一点,还要从比特币和区块链说起。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细分一下ICO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完全新创设一类“比特币”的ICO(不一定真实地基于区块链);在以太坊等基础之上创设应有并生成代币的ICO;与线下实体映射的ICO。目前出现过的ICO是前两类,放到国内市场上,基本上是第一类。
为什么国内这些ICO都是骗局?
1. 比特币为什么成功?
比特币广受认可,并被视为一类“数字资产”,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类似于“数字黄金”的地位,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技术与对技术的信仰缺一不可,这决定了没有突破性的底层技术变革,不可能再出现第二第三个比特币、以太币。
在比特币之前,人们尝试过很多“电子现金”,但这些方案要不是中心化的,或者没有很好解决双重支付,也就是记账的问题。比特币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第一是去中心化的,第二是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共识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双重支付”问题;除此之外,才是工作量证明机制和确保稀缺性等创新。
可以这样说,比特币的成功,是人们利用技术解决了互信问题。这种互信包括降低交易(欺诈)摩擦、降低通胀风险等等。
比特币出现的基础,一方面是密码学,一方面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前提)。这中间使用的底层技术,后来被称之为区块链。
但比特币能成为一类”数字资产“,除了技术上的进步外,还包括一部分人对技术信仰的执着。这就相当于人们为什么选择黄金作为最广泛认同的储值物品一样。
人类早期曾使用贝壳、兽骨作为货币,但贝壳等物品在技术上无法解决稀缺性这个问题,黄金解决了这一点。这是技术层面的。但黄金广泛作为储值货币到如今,则是一种历史人文的积淀。如果贝壳解决了稀缺性问题,如今央行也可能储备贝壳。
这一点上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信心,金本位崩溃后美元并没有被人抛弃,美元取代黄金成为最广泛的储值手段。但为什么不是其它任何一种货币?这也是基于投资者对于唯一超级大国的信赖。
比特币的情况类似,在技术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之后,一小群人的技术信仰让比特币获得了加速认同。
这些信仰的核心包括:去中心化、稀缺性、可信赖(安全以及匿名等)。
信心建立的时间与传播的效率成正比。所以黄金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美元只需要数十年,而比特币只需要数年(当然中国炒家入场也是催化剂)。
2. 以比特币的名义反对山寨币及ICO
山寨币和创造新币的ICO为什么不会成功,在这里有技术和信念两面的解答。
从信念上,比特币已经占据了第一认同,从技术上看,山寨币在各个方面可能都无法达到比特币的高度,或者说,比特币天然存在的长处也是其缺陷,改进也意味着削弱长处。
比特币的缺陷是什么?作为“数字黄金”,缺陷不多,因为最重要的是稀缺性。但作为“币”,或者说作为支付手段,缺陷十分明显,比如无法处理大量交易,低效(遍历算法决定的)的交易确认等等。如果当做未来货币看,缺陷则更为明显。金本位瓦解之后,全球经济的繁荣都基于信用扩展,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天然反对信用扩张。
后续数字加密货币的改良,基本都朝着改进交易效率,确认机制等在前进。但更多的山寨币,并没有什么改良,只是简单的Copy代码,并且丢失了其中精髓的部分——即比特币蕴藏的包括去中心化在内的技术信仰。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硬分叉以及比特币现金的案例中,为什么程序员强烈反对区块扩大?为什么说比特币现金背弃了比特币?
区块扩大虽然改善了支付性能,但区块扩大意味着算力要求成倍增加;意味着原来大部分节点可以参与的运算现在只能有极少数大算力节点参与——这意味着更严重的多中心化和寡头化。
又比如区块链的一系列创新,如私有链,联盟链,也基本上是在多中心化、消解匿名化的方向上达成可用性、高效低能耗的目标。
在实际使用上这可能是卓有成效的,就像即时通讯都会设计成中心化的而非去中心化。但如果将其作为另一种极度依赖用户信心的“数字黄金”,则是背道而驰。
央行一名基层研究员在一篇文章里提出过一个“比特币的不可能三角”,这个提法深谙比特币的特性:即比特币的去中心化、高效低能耗、安全三者无法同时兼顾。
简单地说,会有很多成功的区块链,但只有一种比特币。可能有很多成功的系统代币,但储值资产可能仅有比特币。——这还是说历史上的比特币,如今比特币的算力其实已经是多中心化或者寡头化的,比特币现金、硬分叉等问题也在持续削减分流比特币的拥趸。
3. ICO的工具价值
ICO是否一无是处?对大部分人现在正在参与ICO的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
核心原因是价值并不会凭空产生。
ICO的作用在于创造了全新的“权益标记”,重点不在于去中心化,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去中介化。
比如以前公司A有一个想法和点子,需要找到风投投资,风投出资获得A公司的一部分股权;A继续壮大之后,又通过IPO上市募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都极度依赖于中介,包括风投机构、财务顾问、保荐机构、法务顾问、会计师、承销商等等,成本也不是一般公司可以承担的。
ICO作为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区块链实现了中介机构的大部分智能,通过代币作为权益标记,实现了二级市场的流通职能。
这种简化带来的是成本降低和参与者的几何级数增长,较之于早几年的股权众筹又更进一步。
但代币本身并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代币对应的权益,一个项目、一个实体或者一个组织的权益。可惜大多数人拿到ICO代币,和10余年前前辈们陷入“法人股”骗局时并无太大差别。
同样是股份,腾讯阿里的股份和老千股的股份有什么区别?是股份就会发财吗?
当然两类骗局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比如流动性设计。“法人股”骗局流行的时候,人们并不能将法人股卖给下家;ICO骗局中,估计八成人都等着新来的人接盘这笔代币。比如疯狂程度,法人股骗局好歹要费心费力虚构一间公司,或者借用一家公司的名义,而ICO骗局,有些人甚至连白皮书都不发了。
只要纵容起来,人性果然更坏了。
腾讯财经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bigson(微信)联系。免责声明:。